结论:AI时代的大脑退化,本质是神经连接的主动放弃
1、工业时代,机械替代体力。
AI时代,人的思考、思想,也被取代。
李继刚说,工业时代,人类为了维持被取代的的体力,发明了健身房。在AI时代,有可能发明健脑房。
那健脑房是什么样的?
2、健脑房的核心,不是让你变得更聪明,而是让你保持思考的能力。
工业时代,人们去健身房举铁,不是为了成为大力士,而是为了保持基本的体力。AI时代,人们去健脑房训练,不是为了成为天才,而是为了保持基本的思考能力。
3、什么是健脑房?就是强迫你的大脑做它不想做的事,就像健身房强迫你的肌肉做它不想做的运动一样。
我们曾是猿猴的时代,经常吊在树上,背部肌肉很发达。人类直立行走后,背肌急剧退化。现代人不去健身房,基本上做一个引体向上都很难,因为我们平时用不到背部肌肉,肌肉用进废退。
4、左手刷牙,就是最简单的健脑入门动作。你的右手对很多日常动作形成了肌肉记忆,刷牙时大脑几乎不参与。但用左手刷牙,大脑必须重新学习,建立新的神经连接。
这个过程很痛苦,就像第一次举铁一样,你会感觉笨拙、不协调、甚至有点愚蠢。但正是这种痛苦,才是大脑重塑的关键。
5、最近机缘巧合学了一节八段锦的课程。八段锦有个踮足的动作,主要体现在"背后七颠百病消"这一式中,主要动作是足跟提起和足跟落下。具体来说,在提起足跟时,要配合吸气,头向上顶,全身提拉;落下时,配合呼气,先慢落一半再自然落下,轻微震动地面,以达到震动脊柱和督脉的目的。
本来不觉得有什么,老师解释说,足尖是距离大脑最远的位置,你每次刻意踮起脚趾,都是你距离大脑最远的神经元与大脑的一次连接传递。
当你踮起脚趾,大脑为了保持身体平衡不摔倒,毫秒间,大脑与脚尖神经末梢发生了无数次神经信号传输和反馈。
这一下就解释通了,古老的中国智慧似乎又得到了科学的佐证。
话说现代人,脚被鞋袜包裹着,其实脚趾的灵活性大大萎缩。新生儿还能五指张开,成人脚趾被挤成一团了。这也是文明化背景下的,某些功能废退的典型表现。
6、神经科学已经证明,大脑只有在面对挑战时才会建立新的连接。没有挑战,就没有成长;没有痛苦,就没有重塑。这就是神经可塑性的底层逻辑。
《刻意练习》用了一本书的厚度阐述这些理论。
7、大多数人无法坚持,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等到正反馈,大脑要习惯这种新连接后,才会给予奖励。
但成长永远在舒适区之外。每一个你羡慕的天才,都曾经历过这种笨拙的开始。区别只在于他们坚持走过了启动那一下最难熬的路。
然后获得正反馈奖励,于是为了这些奖励乐此不疲。
普通人基本在获得正反馈之前都放弃了。
8、健脑房的第二个项目:深度睡眠与身体优化。据说雷军随时随地都能睡,醒来就又精神了。OpenAI的山姆奥特曼非常注重睡觉,每天至少睡8个小时,电报创始人杜罗夫每天睡11-12小时。
「良好的睡眠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曾说过一句话:"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与微笑"。
精神状态不稳定→去睡觉;
身体不舒服→去睡觉;
总是觉得累→去睡觉;
焦虑→去睡觉;
太过烦恼→去睡觉;
压力太大→去睡觉;
注意力不集中→去睡觉;
记性不好→去睡觉;
瘦不下来→去睡觉;
想保持更年轻的状态→去睡觉;
改善皮肤状态→去睡觉.
9、睡觉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最高效的健脑投资。
去健身房的老手都知道,在健身房训练,只是撕裂了你的肌肉纤维,能不能长出更好的肌肉线条,更重要的是睡觉,因为肌肉修复也是在睡觉的时候进行的。
健脑后,进行足够的休息。
睡眠中,大脑会清除不必要的连接,强化重要的连接,这个过程叫做"突触修剪"。没有睡眠,大脑就无法完成这种重新组织。
10、身体层面的优化还包括血液循环疏通。要非常注重大脑的血液循环,伏案坐久会导致肩颈问题,颈部血液流通不畅,这直接影响大脑的供氧和营养。头部按摩有效,风池穴按摩有效,各种道家养生术都有其依据。揉搓手指某些末端穴位,也能刺激大脑神经连接。
11、健脑房的第三个项目:主动深度思考。在AI时代,我们的大脑变得越来越被动。算法帮我们筛选信息,AI替我们思考,搜索引擎给我们答案。这就是"用进废退"的典型表现,当大脑不再需要主动思考、筛选、记忆时,这些能力就会逐渐退化。
与算法共存的智慧,不是对抗算法,而是利用算法。关键是要用具体的行动告诉算法你的真实需求。写作可能是最好的健脑方式,因为写作强迫你整理思路,建立逻辑连接。费曼学习法说"教就是最好的学",当你试图向别人解释一个概念时,你的大脑必须重新组织信息,建立新的神经连接。
引导AI也需要思考,也算健脑。当你与AI对话时,你需要明确目标、组织语言、判断回答质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大脑的训练。AI可以帮你处理信息,但思考的深度和创意必须来自你的大脑。
12、健脑房的第四个项目:刻意练习。学外语、做数学、读历史文学,这些看似枯燥的活动,实际上是在强迫大脑建立新的神经连接。神经可塑性的威力在于,它不受年龄限制,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直到死都具有可塑性。
所谓的天赋,不过是大脑神经网络的高度发达,而这种发达完全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实现。
13、神经科学的顶级期刊《Nature》曾经做过一个测算,人类对信息的处理速率大约是10比特每秒。作为一个不严谨的外推,如果活到100岁,全天不间断地学习,而且不遗忘,也就约等于4个G。我们一生大脑的知识储存量大概就相当于一部老手机的4GB内存。
但我们对比一下每天要接收的信息:互联网每年新增的数据量将增至175ZB,这个数字如果换算成4GB的大脑内存,需要4375亿个大脑才能装得下。所以大脑是装不下这么多信息的,也无法进行这么庞大量级的信息筛选。
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14、大脑装不下太多信息,但能一直进行新的连接重塑。这是一种乐趣,不必为了追求知识广度而焦虑。AI给的是信息或者说就是一串数字,而知识必须要经过自己的脑子,就好像我们吃饭,食材本身不是营养,得靠肠胃吸收、身体转化,才能真正长成自己的能量。
每一次过脑子,都是对大脑的重塑。You are what you eat, you are what you read。在原子层面,物理器质层面改变大脑。
15、所以,给大脑喂什么,你就是什么。你得给大脑喂细糠。
短视频时代,其实短视频的信息密度不大,只是视觉信息给了更多的无效信息。知识和记忆不是储存在大脑里的"东西",它们就是大脑本身结构的变化。每一次学习、每一次回忆,你都在物理上重塑了你的大脑——强化了某些连接,削弱了另一些,甚至长出了新的连接。
你今天的所思所想,正在决定你明天大脑的结构。
16、附问:过去,老板开健身房收费有人,如果现在开线上健脑房,能盈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