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发于苏江的博客(http://sujiang.blog/),如需转载,请备注来源。
1、生物的不断演化,只有一个目的,适应生存环境,寻求生存。
黑暗森林法则基本公理第一条: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一旦生物的演化速度跟不上环境的变化速度,这种生物就会灭亡。
恐龙的灭绝尽管是个迷,但可以确定的是,它的灭绝是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
3、从大时间尺度上来看,地球的环境一直在经历剧烈的演变。
地球曾经经历5个大冰期,7个小冰期,整个地球曾多次被冰雪覆盖,也经历过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
古老的地球曾经空气中几乎没有氧气,氧气对生命来说是毒气。最早的生命都是厌氧型生物,直到一些低等的藻类植物出现,光合作用使得地球发生大氧化作用,一些厌氧型生物未能适应环境变化,只有灭绝。
4、生物的演化,相对于环境的变化,就像是在马不停蹄地赛跑,生物只有提高演化速度,才能生存,谁也不知道下次环境巨变是什么时候。
永生曾是一个选项,但生命总是脆弱的,永生这种方式也未能适应瞬变的环境,于是,只好以个体死亡为代价,为了整个物种的延续成了新的目的。
5、孤立的个体试错效率太低。为了大量试错,必须大量繁殖,在孤雌(单性)繁殖的系统下,出现了简单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样的演化模型。
但这还不够,只有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大量多样本试错,才更有效,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有性繁殖“,大大提高物种多样性,加快了物种的繁殖迭代速度。
6、有性繁殖的确有优势,但又出现了新的挑战:单纯靠生物与周边生物之间互相配种,多样性并没有明显增加。
为了产生更具多样性的物种,于是“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让物种移动,远亲交配更有助于“创新”。
7、于是,能够有性繁殖的生物不得不开始大范围移动,寻找食物与配偶,它们被称之为“动物”。而不能动的植物则另辟蹊径,通过动物食用其果子后,异地排泄,使得种子在新的地方生根发芽,以突破地域的局限性。
8、动物的移动,可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不同地方的环境差异很大,生物一旦离开熟悉的生存区域,面对河流、山川、平原、大海…世界的复杂度陡增。
为了在复杂的世界的生存,生物产生的新的需求:认识世界,即寻找匹配生存方式的各种模型,于是动物产生了各种本能,并写入了基因。
9、生存是第一也是最要紧的事,认识世界,只是为了生存而产生的附属需求。
为此,生物,尤其是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的大脑越长越大,也演化出了眼睛、鼻子、耳朵等更复杂更敏感的器官。
生物的感性以及理性意识也随之出现,从简单地生物意识本能反应,到高级逻辑推理,都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出现的产物。
10、认识世界是一种“负担”,它太耗能了,思考更是高耗能的事情,大脑哪怕在睡觉时,也消耗着身体70%的热量。于是,在食物匮乏的丛林,人类也得携带着一颗高耗能的大脑前行,但却有又倾向于不那么多地去思考。
大脑有思考的功能,但又不能太多地去思考(因为耗能),多么苦逼的人类。
11、动物们不得不使用感知去快速了解世界,于是,“好奇心”被写入了基因里,只有充满的好奇心的物种才能更快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这些物种继续在试错的路上狂奔。
这也是为什么新生儿一出生,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因为他们需要快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则,建立对世界的感知模型。
12、相比之下,成年人的好奇心并不没有那么强,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随着年龄不断减弱,尤其是完成了繁衍任务的人更是如此,更依赖于让孩子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养育之恩,而大多数家长自身却并不愿意学习。
历史经验下,对于年长的人来说,过去的环境历来比较稳定,一二十年所学的生存技能已经足以应付一成不变的生存环境,于是停止学习,不过度使用大脑是上策。
长期试错是有代价的,且常常是以生命为代价,明知前方有坑,只有好奇心太强的人才会往里跳。年长者的行为因此更倾向于保守。
13、但更大的问题又来了,人类经历狩猎社会长达两三百万年,长期稳定的环境并不需要过多的学习。而农业社会缩短为5000年,一旦适应也不会有什么麻烦,工业社会却仅仅缩短为300年,就被信息社会社会代替,信息社会才数十年就出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更快更颠覆的社会形势,社会环境的变化加速度演进。
尽管物理环境在人的一生来说,就算出现温室效应,变化也不会很剧烈,但社会的复杂度陡增,环境的变化速度又再次超过物种的演化速度。而我们依然拖着个狩猎社会所匹配的身体结构。
我们这一代人,所面对的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互联网带来的的海量信息应接不暇,时刻盯着手机也是不得不的策略。
这种巨大的挑战出现在我们面前。从亿万年演化的角度来看,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剧。
14、肉体的演化速度无论如何都是有上限的。而我们一生也就八九十年,不会有什么改变。
当前唯一能找到突破演化瓶颈的方式——就是在思想上演化。从认知上快速迭代,跟上这瞬息万变的世界。
也就是说,我们这代人唯一能选择的策略是:终生学习。
这并不是什么励志鸡汤,这只是为了生存不得已的必要而已。
15、好在欣慰的是,我们基因里仍然留存了新生儿般的好奇心,还能挖掘出来将其继续发扬。在好奇心彻底丧失之前,只能对人性里不愿思考的倾向进行自我挑战。
寻求新知,真不是鸡汤,只是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保住自身不被太早灭绝的唯一策略而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