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文章 杨振宁:发现宇宙的不对称之美

杨振宁:发现宇宙的不对称之美


1、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考取庚款留学项目,成为全国唯一被录取的物理学学生。初到美国,他四处打听寻找偶像费米,但因费米当时参与原子弹研发,行踪保密,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费米将前往芝加哥大学,便毅然追随而去。在芝加哥大学,杨振宁置身于物理学的中心,师从费米、泰勒等大师。费米对杨振宁评价极高,称他为最好的学生。一次,泰勒建议杨振宁将一个证明写成博士论文,两天后杨振宁交了。一开始论文只有3页,经泰勒要求加到7页、10页,最后泰勒不再坚持,说这是他审过最短也最优秀的一篇论文。

2、1949年,杨振宁初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20多位终身教授里有爱因斯坦。杨振宁决定留在普林斯顿,后来李政道也加入。两人常在草地上散步讨论,用手指凌空计算。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画面,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

1952年,爱因斯坦对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相变领域的研究产生兴趣,主动邀请杨振宁讨论。两人进行了约一个半小时的交流,爱因斯坦在黑板上绘制了麦克斯韦曲线图,阐述自己的观点。杨振宁回忆道:"面对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伟人,我有点拘束,而且他把德语和英语混在一起,使我不大听得懂。"

3、1950年代,物理学家们遇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他们发现了两种粒子:θ粒子和τ粒子。θ粒子和τ粒子都是K介子,质量相同,寿命相同,但衰变方式不同。

θ粒子衰变成2个π介子,τ粒子衰变成3个π介子。π介子是一种基本粒子,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270倍。科学家们困惑:为什么同一种粒子会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

4、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咖啡厅里讨论这个问题。他们发现,如果假设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那么θ-τ之谜就能得到完美解释。

什么是宇称?宇称是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概念,指的是物理定律在空间反射(镜像)下保持不变。科学家们曾经认为,在微观世界里也应该有这样的"镜像对称"。但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

什么是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是四种基本力之一,负责放射性衰变。另外三种基本力是:强相互作用(把原子核粘合在一起)、电磁力(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力(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5、为了验证这个假设,他们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杨振宁和李政道找到了吴健雄教授,希望她能够设计实验来验证宇称不守恒。

吴健雄是当时最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在β衰变实验方面有丰富经验。她立即意识到这个实验的重要性,决定全力以赴进行验证。吴健雄不仅接受了这个挑战,还主动提出要同时进行两个不同的实验来验证宇称不守恒。

6、吴健雄设计的钴-60实验极其复杂。钴-60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会通过β衰变变成镍-60,同时发射电子和中微子。实验的关键是要让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一致。

实验过程:首先将钴-60样品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273.15°C),然后在强磁场中让原子核的自旋方向排列整齐。接着观察β衰变时电子发射的方向。如果宇称守恒,电子应该向各个方向均匀发射。但实验结果令人震惊:电子主要向一个方向发射!

7、吴健雄的实验不仅验证了宇称不守恒,还提供了定量的测量结果。她发现,电子发射的方向性非常明显,这为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证据。

吴健雄的实验结果在1957年1月发表,立即引起了物理学界的轰动。这个实验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因为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基本物理定律的理解。

8、这个发现揭示了宇宙的一个根本特征:在弱相互作用中,确实存在宇称不守恒。这意味着物理定律在镜像反射下不保持不变。

这个发现如何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首先,它打破了物理学中"对称性"的神话。在此之前,科学家们认为物理定律应该在任何对称变换下都保持不变,包括镜像反射。但宇称不守恒告诉我们,宇宙在微观层面是"左右不对称"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宇宙本质的认识。

从1957年到现在,没有哪个物理理论比宇称不守恒理论影响更大、更重要。虽然此后有希格斯玻色子发现、标准模型建立等重要突破,但这些都是验证或整合已有理论,而宇称不守恒是第一个彻底打破物理学基本假设的理论。

它的开创性意义是独特的:它不仅仅是发现了一个新现象,而是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基本规律的认识。这种影响是根本性的,而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宇称不守恒为后续所有粒子物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它的哲学意义和技术影响都是深远的。

9、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完美解释了θ-τ粒子之谜:θ和τ实际上是同一种粒子(K介子),只是衰变时宇称不守恒,所以看起来像是两种不同的粒子。

什么是K介子?K介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属于介子家族。介子是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K介子的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970倍,寿命很短,会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成其他粒子。杨振宁用这个发现,解决了困扰物理学界多年的难题。

10、宇称不守恒还解释了为什么宇宙中物质比反物质多。具体如何解释的?

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应该产生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如果宇称守恒,物质和反物质会相互湮灭,最终宇宙中应该没有物质。但宇称不守恒意味着物质和反物质的衰变方式不同,导致物质比反物质多了一点点。正是这一点点差异,让宇宙中有了物质,有了我们。

这个发现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我们能够存在:如果没有宇称不守恒,宇宙中就不会有物质,也就不会有原子、分子、生命,更不会有我们人类。宇称不守恒是宇宙能够演化出复杂结构的必要条件。

11、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提出了规范场论。当时,杨振宁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米尔斯还是他的学生。

他们基于"规范对称性"的概念,建立了一个描述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杨-米尔斯理论,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

什么是规范对称性?简单说,就是物理定律在某种变换下保持不变。比如,如果你在房间里移动,物理定律不应该改变。杨振宁和米尔斯发现,这种对称性可以用来描述基本力的传递机制。

12、杨-米尔斯理论用数学语言描述了四种基本力的传递机制。每种力都有对应的"规范玻色子"来传递:

强相互作用由8种胶子传递,电磁力由光子传递,弱相互作用由W和Z玻色子传递,引力由引力子传递(引力子尚未被发现)。

这些规范玻色子就像"信使",负责在粒子之间传递力。比如,两个电子之间的电磁力就是通过交换光子来实现的。

13、杨-米尔斯理论还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负责给其他粒子赋予质量,是标准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LHC实验证实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这是对杨-米尔斯理论的重要验证。当希格斯玻色子被发现的消息传来时,杨振宁已经90岁了,但他仍然激动不已。

14、杨-米尔斯理论为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础。标准模型是目前描述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最成功的理论。

标准模型具体是什么?它描述了所有已知的基本粒子(夸克、轻子、规范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以及它们之间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这个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几乎所有已知的粒子物理现象,包括粒子的质量、电荷、自旋等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15、杨-米尔斯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试图统一不同的基本力。虽然它最初是为了描述强相互作用而提出的,但后来被扩展用来描述弱相互作用和电磁力。这为物理学家们统一四种基本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具体如何统一?杨-米尔斯理论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学框架,可以描述不同的基本力。在这个框架下,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力都被看作是同一种"规范力"的不同表现形式。这就像用同一种语言来描述不同的现象。

16、杨振宁在统计力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特别是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个方程是解决多体问题的数学工具,在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什么是统计力学?统计力学是研究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的宏观性质的学科。比如,我们知道单个分子的运动是随机的,但由无数分子组成的气体却表现出确定的温度和压强。杨-巴克斯特方程是解决这类多体问题的关键数学工具。

17、杨振宁对相变理论也有重要贡献。

什么是相变?相变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比如,水在0°C结冰,铁在特定温度下变成磁铁。杨振宁的工作帮助我们理解了这些变化的本质:相变通常伴随着对称性的破缺。比如,液态水是各向同性的(各个方向性质相同),但冰有晶体结构,对称性降低了。

18、杨振宁对超导理论也有重要贡献。超导是某些材料在低温下电阻为零的现象,这意味着电流可以在这些材料中无损耗地流动。

杨振宁在超导理论方面的具体贡献是什么?他提出了BCS理论(Bardeen-Cooper-Schrieffer理论)的数学基础,这个理论解释了超导现象的本质。BCS理论认为,在超导体中,电子会形成"库珀对",这些配对的电子可以无阻力地流动。杨振宁的工作为理解超导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现在,超导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成像等领域。

19、1957年10月31日,杨振宁正在普林斯顿的办公室里工作,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秘书,通知他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颁奖典礼上,杨振宁身着中式长袍,手持扇子,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风采。他在致辞中表示:"我们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探索自然的奥秘。"

两人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期间是密切的合作者,经常在草地上散步讨论物理问题。在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中,两人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杨振宁提出了理论框架,李政道提供了关键的计算。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两人的贡献同等重要,因此共同获奖。

不过,两人的合作后来出现了分歧。1962年,他们分道扬镳,各自独立研究。这种分歧在科学界并不罕见,许多伟大的科学合作最终都会因为理念不同而分开。但无论如何,他们在宇称不守恒方面的合作成果,已经永远载入了科学史册。

20、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杨振宁与费米的助手寒春(Joan Hinton)相识。寒春后来前往中国,杨振宁在1971年访问中国时,偶然在大寨遇到了她,回忆起在芝加哥的往事。

寒春是费米的助手,也是核物理学家,后来选择留在中国。这次偶遇让杨振宁感慨万千,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异国他乡重逢,谈论着共同的导师费米。

21、改革开放后,杨振宁多次回国访问,与科学界人士进行交流。1971年,他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籍华人科学家。

杨振宁与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有过会面,讨论中国科学发展的方向。他为中国的科技政策提出了宝贵建议,推动了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发展。

22、杨振宁积极支持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推动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这个项目是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粒子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还推动了中国科学院的建设,为培养新一代物理学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中国学生选择学习物理学。

23、杨振宁与数学家陈省身有深厚的友谊。两人在数学物理领域有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了规范场论的发展。他们经常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里散步,讨论数学与物理的交叉领域。

有一次,陈省身在散步时对杨振宁说:"数学和物理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数学提供工具,物理提供问题。"杨振宁回应道:"但有时候,数学的美会引导我们发现物理的真理。"

陈省身曾评价杨振宁:"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工作不仅解决了重要的物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4、杨振宁的工作展示了理论物理学的方法论:通过数学的优雅和逻辑的严密,我们可以发现宇宙的深层秘密。他的理论工作体现了数学美与物理现实的关系。

25、杨振宁的理论发现对现代科技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技术如何从理论变成现实?

核能技术:基于对弱相互作用的理解,科学家们开发了核反应堆。核反应堆利用铀-235的裂变反应,这个过程涉及弱相互作用。核电站现在为全球提供了约10%的电力。

粒子加速器:用于验证和发现新粒子。比如,LHC(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验证了杨-米尔斯理论的预言。这些加速器也用于医疗,比如质子治疗癌症。

现代电子技术:基于量子场论的发展。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超导技术都离不开杨振宁的理论贡献。智能手机中的芯片、医疗设备中的MRI、太空探索中的通信技术,都基于这些理论。

26、杨振宁晚年时,有人问他:"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物理学吗?"他回答说:"当然会。物理学给了我最大的快乐。"

这种快乐来自于什么?杨振宁说,来自于发现宇宙规律时的"顿悟时刻"。就像他第一次意识到宇称可能不守恒时的那种兴奋,就像他看到吴健雄实验结果时的震撼。这种快乐,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27、杨振宁还说过一个深刻的观点:"科学家的品味很重要。"

什么是科学品味?杨振宁认为,科学家的爱憎和风格对科学研究至关重要,就像它们对文学、艺术和音乐一样重要。一个人对物质世界结构的洞察力,以及对某些特点的喜爱或憎厌,正是形成个人风格的要素。

杨振宁说:"哲学有两种含义,其一为哲学家的哲学;其二是对物理学问题长、中距离(甚至短距离)的看法。这种看法与一个人的风格、喜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这种品味,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它体现在对数学简洁与美感的追求,对自然界美丽、高雅而庄严结构的敬畏,以及对科学、哲学、宗教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

杨振宁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品味:既要有理性的分析,也要有道德和伦理的考量;既要追求数学的美感,也要保持对宇宙的敬畏。这种品位,让他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仅发现了宇宙的规律,更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28、聊到品位,许多媒体都喜欢拿翁帆说事。我们不多聊,但值得八卦的是,他的两任妻子确实很像。

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是他在西南联大时的学生,两人相伴53年,直到杜致礼2003年去世。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这段年龄差距巨大的婚姻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趣的是,翁帆与杜致礼在外貌上确实有相似之处,这让人不禁想到,杨振宁在选择伴侣时,是否也在寻找某种"对称性"?就像他在物理学中发现的宇称不守恒一样,在感情生活中,他可能也在寻找某种平衡。

杜致礼(左)和翁帆(右)的对比照片

关于作者: 苏江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