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常喜欢用一套固定的逻辑连接词,比如:“首先... 其次... 然后... 再次... 最后... 总而言之...”。
2、 特别喜欢用“1、2、3、”来分点,或者频繁使用 ✅、👉、💡 之类的小图标,让每个段落开头都异常整齐。
3、 一篇文章明明不长,却硬要拆分成很多个小标题,结构非常“标准”,像先自动生成了一份大纲再填充内容。
4、 在文章(尤其是社交媒体帖子)的末尾,附上一大堆#标签,或者使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点赞收藏”等模板化口号总结。
5、 为了显得“亲切”或“有人味”,反而会不自然地、大量地堆砌表情符号。
6、 标点使用非常模式化:大量、重复地使用破折号(——)、双引号(“”),或在中文里夹杂全角的 ' (单引号) ,排布整齐,缺乏随意感。
7、 全文几乎找不到一个错别字或语病,语法完美无瑕,工整到不像人类的随手写作。
8、 喜欢用一些固定的短语来发起对话,比如:“想象一下...”、“在这个...的时代...”
9、 高频出现“黄金XX”、“这,才是XX”、“不是...而是...”等经典广告句式或陈词滥调的修辞。
10、 喜欢使用一些正式、书面化甚至“黑话”的词,比如动不动就提“矩阵”、“赋能”、“闭环”、“底层逻辑”。
11、 语言风格很“平”,像说明书,或者有明显的“翻译腔”(英语直译痕迹),比如大量使用被动语态或复杂的长定语。
12、 逻辑看似严密,但信息增量很小。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事,非要用很多修辞手法拉长,或者换句话反复解释,有效信息量很低。
13、 喜欢用比喻,但这些比喻往往很陈词滥调,或者“不知所谓”,缺乏具体细节,换个主题也能套用。
14、 举例非常“标准”、空泛,缺乏真实生活的细节,比如缺少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话或真实数据。
15、 文章的逻辑可能非常清晰、顺滑,但读起来就像一篇“好学生”的范文,正确,但无趣。
16、 段落模式高度一致:比如每段都是“提出观点 + 解释两三句 + 小结一句”,句式和语气像复制粘贴。
17、 采用典型的“报道式”开头:先用一个(可能虚构的)具体人物故事引入(比如:小明,一个XX岁的XX...),然后引出后面的大道理。
18、 内容里几乎没有作者的真实经历、具体的个人故事、独特的生活感悟或“私货”。AI没有真实的人生体验。
19、 情绪和立场非常中立。内容看起来很客观,读不到作者的真实情绪;在讨论争议话题时,也只是罗列优缺点,不做鲜明表态。
20、 通篇都在说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听起来都对,但仔细一想,等于什么都没说。
21、 内容风格非常“平均”,缺乏惊喜和变化。你读上一句,几乎总能猜到它下一句要说什么。
AI内容的主要特征就是,输出默认结构化。
想法:将以上内容打包成一份提示词,可以做成一个”AI鉴定器“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