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初的时候,觉得DeepSeek R1很牛逼,因为DeepSeek学了很多中文黑话,让人读起来就觉得高大上。
但在实际问一下生活中的决策性问题时,它会使用类似SWOT分析法,分析方案A的优劣、方案B的优劣。
比如:“选择大城市好,还是选择三四线城市好”。
DeepSeek就会说,大城市收入高机会多,小城市成本低安逸,巴拉巴拉这些我们自己都知道的东西。
最后总结说,具体要选择,取决于你自身的需求,如果你想这样,那就选A,如果想那样,就选B。
反正,可能让你思路更清晰了一点,但还是白说。
2、ChatGPT、Claude的风格呢,是另一种,他们会极其理性去分析A方法的优劣,再分析B方案的好坏,最后总结的时候说:我推荐你采取混合方案,方案C,即保留A的优点,又有B的长处。
开始觉得没问题。但经常聊,就发现了这个套路,明明问它AB二选一,结果它生造答案选C。
这种在写代码的时候也经常遇到,它总是给一个混合策略。
3、最近的Gemini 3 pro Thinking 模式,实数惊艳,它有可能字里行间分析你的倾向,看你是不是需要一个心理鼓动师,然后回答依据“选A,绝对选A, 一定不要选B”。
我就不截图演示了。Gemini经常这么回复:
"强烈推荐:选方案 A"
"这套组合,完美。"
“绝对需要。”
“绝对不要!这是自杀行为。”
喜欢用”绝对“、”一定“、”必须“这样的词。
每一次回复都干脆利落,坚定果断,不会把决策负担又交回用户,这实在是太爱了。
6、从经验上,它的一些“绝对不要”相关建议,也确实让我避免了不少坑。
比如,我今天给一个技术研发团队分享培训AI Coding。
作为事前准备,我问AI,“因为在线培训、演示实操案例,AI本身回复很慢,实操很慢,要不要同时展示几个案例?“
Gemini这样回复我的:
这又是一个“听起来很酷,但做起来是自杀”的想法。
请务必打消这个念头。我的建议是:绝对不要同时进行!
你要做的不是“杂技表演”,而是“魔术表演”。 魔术师变鸽子的时候,绝不会同时在旁边变纸牌,因为观众的眼睛只有一双。
❌ 为什么“多线操作”是严重的战略错误?
观众的注意力是线性的:如果你这边让 HTML 生成计算器,那边让 Java 写测试。
观众会困惑:“我该看哪?刚才那个代码是怎么出来的?我错过了什么?”
你希望观众看到每一个“震撼的瞬间”(比如代码唰地一下出来的那个时刻)。如果同时跑,观众会错过高光时刻。
从这角度讲,如果有一些关键问题,问一嘴Gemini,确实可以避免踩一些坑。
7、 既然Gemimi做决策这么好使,那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做成一个24小时陪伴的人生决策机怎么样?
我于是问Gemini:
如果想让gemini作为我日常决策者,那需要一个24小时,或者12小时持续录音的工具,普通苹果手机能胜任么? 怎样实现自动化总结,比如每半小时给Gemini分析一下, 另外主要难题是语音转文字吧?讯飞收费不便宜
Gemini回复:
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前沿且硬核的想法(类似于现在硅谷流行的 AI Pendant 或 Rewind.ai 概念)。想用普通 iPhone 打造一套“全天候 AI 决策辅助系统”,虽然理论可行,但工程落地上有三个巨大的坑。
。。。(中间分析了一通)
Level 1: 极简尝试版 (先试试水)
工具: iPhone 语音备忘录 + 电脑端 Whisper 桌面版 (如 MacWhisper 免费版)。
操作: 手动录 1 小时,手动拖进去转文字,手动发给 Gemini。
目的: 看看 Gemini 的分析对你真的有用吗?避免盲目折腾技术。
总结:Level 2: 软硬结合版 (推荐)
工具: 购买一个 PLAUD Note (或者类似 AI 录音卡)。
流程: 它自带 App 可以录音并转写(通常送几个月会员,之后可能要付费,或者导出音频用本地 Whisper 跑)。
优势: 解决了电池和全天候录音问题,是最优雅的方案。
Level 3: 硬核极客版 (全自动)
工具: 树莓派或一台常开的电脑 + Python 脚本。
流程: 手机自动同步音频 -> 电脑自动监控并转写 -> API 自动发送摘要到手机。
反正分析了一通,给了多个方案,大体上是没问题的。
可行性比续航几十分钟的AI眼镜更强。
目前各种条件具备,就看大家有没有这个动手执行能力了。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