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对话的底层秩序:用 MBRY 说话,目标永远放第一句
-
我今天只讲一件事:和 AI 沟通,目标放在第一句。别先寒暄,别先讲故事,别先铺陈背景。先把“我要什么结果”端上桌。
-
这不是话术,是底层秩序。任何智能体在接到指令时,都会先对齐“优化目标”。你把目标放前面,它就按结果倒推;你把背景放前面,它就按背景续写。顺序不同,搜索空间、注意力分配、评估标尺,全部会变。
-
我把这套顺序收敛成一个极简框架:MBRY。四步,按顺序说:目标(Mission)、背景(Background)、路径(Route)、要求(Yield)。记忆点很直白:先定任务,再交代来龙去脉,然后给出行车路线,最后明确交付要求。
-
为什么有效?第一,目标函数对齐。第一句话锚定了“要什么”,后文都围着它收敛。第二,信息瓶颈管理。靠前的信息权重更高,优先给最关键的信息。第三,可判分。先有目标,才谈得上“对不对题”。第四,搜索空间压缩。目标=边界,能把模型从漫游拉回主线。
-
多数人为什么反着来?两个原因。其一,害怕被拒绝,先铺垫、求理解、盼意会,把目标藏在最后。其二,自我中心,总想“把我全说清”,以为理解全部背景才公平。可现实是:对方——尤其是 AI——更在意“你要我现在做什么”。
-
用唐僧的故事把这事说透。常见的“唐僧三问”是: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干什么?(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拜佛取经,路经宝地,望借宿一宿)。听起来很完整,对吧?但真正的目标——“今晚能否借宿一宿”——往往被放在最后,甚至不说破,等对方意会。这在人情场里算客气,在任务场景里就是低效。
-
先看错误示范(背景在前,目标在后)。
- 我是谁:贫僧唐三藏,取经人。
- 我从东土大唐而来,路途遥远,日夜兼程。
- 我将前往西天雷音寺,路途尚远,妖魔未尽。
- 我此行乃为取经度众生,弘扬佛法。
- ……(停顿许久)
- 所以,今晚可否在贵府借宿一宿?
问题:
- 听者要靠“意会”去猜目标,认知负担大;
- 时间被背景吃满,注意力在第五句才对上焦点;
- 评估标准缺位(借宿的条件、时长、交换都未设定)。
-
再看正确示范(MBRY,目标前置)。
- 目标(Mission):我今晚要在你家睡。
- 背景(Background):我乃唐三藏,受唐王李世明圣旨,去西天取经。
- 路径(Route):我们有四个人一匹马,你给几个房间,你看着办。
- 要求(Yield):1、2、3、4...。
好处:
- 第一秒给出“要什么”,听者立刻进入“能否、愿不愿、需不需要条件”的评估模式;
- 背景只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事实,不耗费额外注意力;
- 路径把执行细节安排好,降低对方负担;
- 要求把交付与分歧处理说清,减少尴尬与反复。
总之:直奔主题,无需礼貌。
-
这条规律对“人与人”的沟通同样成立。把目标放在第一句,听者会立刻进入“值不值得、要不要、怎么配合”的评估模式;反之,先讲背景,往往把注意力消耗在与决策无关的细节上。商务沟通里,高手开场直接抛出明确目标(比如“这个月要达成200万的联合项目”),随后才给关键背景、执行路径与具体要求,成交率更高、决策更快、分歧更少。
-
把唐僧换成我们和 AI 的对话,其实一模一样。你先丢背景,AI 就倾向于续写背景;你先丢目标,AI 就倾向于生成结果。顺序决定了它在“讲述”还是“交付”。
-
MBRY 怎么落地?就四句话,按顺序说完:
- 目标(Mission):我要什么具体结果,怎样算对(指标/判分)。
- 背景(Background):当下事实、素材、边界、缺口,精炼不冗长。
- 路径(Route):请按什么结构/步骤/方法产出,避免什么坑。
- 要求(Yield):先给什么再给什么,格式与检查规则,分歧怎么处理。
-
一句到位的记忆法:MBRY = 目标先锚,背景相关且分层(前短后补),路径收束,要求落地。先“锚”,再“供”,再“收”,最后“交”。
-
什么时候可以不把目标写在第一句?两种例外:
- 你确实还没想清目标,需要 AI 先帮你定义目标清单。此时真正的“目标”是:产出可选目标及判分标准。
- 强合规/高风险任务,必须先声明红线。把红线写成“零号目标”:在不违反 X 的前提下,再完成 Y。
-
实战前后对比(同一素材,不同顺序)。
- 背景优先(易跑偏):
我做内容三年,读者多是职场新人,最近想讲沟通效率,有一段故事素材,想写口语化一点、节奏快一些…… - MBRY(像工程交付):
目标:写一篇1500字公众号文,主题“目标前置的对话秩序”,10条短点,无小标题,口语化,每点2–4句,含一个模板与一组前后对比,结尾一条行动口号;
背景:已有唐僧借宿的叙事素材,受众为职场白领;
路径:先出10点大纲再出全文;
要求:若跑题或结构不一致,请自检一次并重写。
- 背景优先(易跑偏):
-
可直接复制的 MBRY 提示词模板(极简、稳健)。
目标(Mission):请产出<成果类型>,达成<明确指标/判分标准>。 背景(Background):我已有/受限于:<素材/受众/边界/缺口>。 路径(Route):按<结构/步骤/方法>生成,避免<禁忌>。 要求(Yield):先给<大纲/方案>,我确认后再给<成品/实现>;输出为<格式/字段>;若不对题请自检重写一次。
-
唐僧场景的“一句话模板”(正反可直接对照)。
【错误顺序】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去何处,我此行为何……(铺陈良久)所以,今晚可否借宿?
【MBRY 顺序】
目标:今晚借宿一宿,明晨离开,四人一马;
背景:取经在途,天色已晚,无处投宿;
路径:自带干粮和毯具,不用膳食,可代做庭务;
要求:若可行请指引房间,若不便请直说,我即刻离开。
17. 角色要不要写?通用任务通常不需要(避免噪声),但专用任务建议加上“角色插件”。比如:医生视角写随访建议、资深法务起草合同条款、数据工程师给出ETL方案。写法示例:
【角色】以<角色/资历/领域>的视角处理;如遇冲突,以<角色准则/行业规范>优先
18. 关于这套提示词工程的命名,老外发明了很多高大上的提示词框架,什么co-Star、Crispe咱说中文的,也都记不住,所以咱为了洋气高大上一点,AI也给我取了个“MBRY提示词结构”的命名。 虽是缩写,但中文直译即“目标-背景-路径-要求”,更贴合中文用户的直觉。你也可以用完全中文的别称“目背路要(麻痹了要)”,朗朗上口,便于传播。英文语境下,可用 TBRD(Target–Background–Route–Delivery)或 MBRY 的直译版。
19. 语气怎么选?有相关论文发表:越“客套”的语气,模型越容易跑偏;越“直接/命令式”的语气,准确率往往更高。别纠结粗不粗鲁,本质不是“无礼”,而是“去客套、去含糊、强指令”。操作建议:
- 去掉多余前缀:删“请问/麻烦/能否/如果方便的话”,直接用动词开头。
- 强化判分词:写清“达到/不超过/不少于/覆盖/必须包含/禁止”等硬约束。
- 用行动语态:少用“希望/想要/能不能”,多用“产出/列出/对比/给出/验证”。
- 短示例:
- 过于客套:能否请你帮我大概写一下关于X的文章,字数看情况即可……
- 直接清晰:写一篇1500字关于X的文章;10点链条;口语化;无小标题;结尾给1条行动口号;若跑题自检重写一次。
20. 最后一公里:把“含蓄”留给人情,把“明确”交给任务。和 AI 说话,不要试探,不要等对方意会。先把目标摆出来,再用背景供料,用路径收束,用要求落地。你会发现,沟通从“求它理解我”,变成“让它服务目标”。
21. 今日就试一次。把你下一条提示改写成 MBRY:第一句写清目标;第二句给必要背景;第三句定生成路径;第四句点明要求与节拍。看一眼产出质量,你会知道它值不值得成为你的默认说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