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文章 1949年的杨振宁在干嘛?

1949年的杨振宁在干嘛?

1949年,27岁的杨振宁,刚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

那年秋天,他和包括李政道在内的四个芝加哥大学研究生,偶然在报纸上发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

一个填字游戏的比赛。
报名费17美金。
如果能赢得最高分,奖金是5万美金。

5万美金!
在1949年,对几个穷学生来说,这简直是一笔天文数字。用杨先生自己的话说:“这简直是多的不得了的数目。”

五个“最强大脑”一合计,当即决定,干了!
他们凑了17美金,报名参赛。
在他们想来,以五个顶尖物理学大脑的智商,拿下这个奖,可能性很大。

一个月后,通知来了。
他们果然做得很好,是第一名。

但是,事情没那么简单。
通知说,还有别人也得了第一。
所以,他们需要解决“另外一个更大的一个谜”。如果这个谜解开了,才能拿到那5万美金。

这下,五个人彻底上头了。
“我们5个人通过电话就讲得要赶快解决这个迷。”

怎么解决?分工合作。

杨振宁分到的任务是什么呢?
他的任务是:去把《韦氏国际大字典》拿来,把里头所有的五个字母的字,尤其是有G和W的,全都抄录下来。

你没看错。
一个日后将撼动物理学根基的大脑,在干“背单词”的活。

为了那5万美金,杨振宁拼了。
他回忆说:“我就弄了一个礼拜,24个钟头在那工作。”

他没有这本大字典,字典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图书馆。
而那个图书馆,是昼夜开门的。

于是,他就泡在图书馆里,一个一个地查,一个一个地抄。

时间来到了11月的某一天。
杨振宁在图书馆埋头苦干,一直坐,一直坐……
“坐到天亮的时候,实在困极了。”

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走回租住的老太太家里。
天还没亮,老太太还在睡觉。

他到了门口,看见有一份《纽约时报》,就拿了起来。
他打开房门,走到客厅,瘫坐在沙发上,习惯性地先把这份报纸打开。

然后,他愣住了。

报纸的头版,用大字写着一行标题:

“汤川秀树,获得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后来说:
“我看了以后我记得很清楚。”

那一刻,周围的一切仿佛都消失了。
图书馆里24小时的苦工,那些G和W开头的五字母单词,那5万美金的巨奖……
所有这些,都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标题面前,显得无比渺小和荒诞。

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一个后来被他复述了无数次的问题:

“杨振宁,你现在在干嘛?”


评论:“凡人”与“大师”的岔路口

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

你是不是也愣住了?
等等,那5万美金呢?他们到底拿到了吗?

杨振宁先生没有说。
因为,从他看到那份报纸的瞬间起,那5万美金,已经不重要了。

这个故事之所以经典,就在于这个“石破天惊”的反转。
它把你从一个“凡人暴富”的世俗期待里,一拳打进了一个“大师觉醒”的灵魂拷问中。

就像很多网友听完这个故事的反应:

@老家豫东有关必回。: 在听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猜测他是不是得了第1,最终拿到多少钱,谁知道他最后给我来了那么一句,让我再一次认识到我就是个凡人![呲牙]

@5048327: 我即使听到最后一句的前半句的时候甚至都以为汤川秀树是另一个猜字谜得第一的人的名字!这就是跟大师的差距不止一星半点[捂脸]

@努力挣钱好好活着: 我认真的听认真的看,听看到底谁得那5万美金,最后一句的前半句时我还以为是汤川秀树拿到那5万奖金了呢[捂脸]

看,我们这些“凡人”,满脑子想的都是那5万美金。
但大师,却在那一刻,听到了命运的钟声。


1. 上个世纪的“拼多多砍一刀”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复盘。
这个所谓的“填字游戏”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就是上个世纪的“拼多多砍一刀”。

@三班: 那个报社玩的就是现在的拼多多砍一刀,解开小的然后说你还要解更大的,难度是几何级数上升,每次觉得够拿五万美元的时候,报社都会说有人也解开了,然后给你一个更难的,毕竟那时五万美元等于40公斤黄金。

这个机制的设计,就是为了让你“上头”,让你不断投入时间、精力和“沉没成本”。

杨振宁,一个27岁的顶尖大脑,和我们今天在APP上找人助力的样子,何其相似。


2. “将军赶路,不追野兔”

俗话说,“将军赶路,不追野兔。”

杨振宁在干嘛?他在通宵查字典。
他就是那个正在追“兔子”的“将军”。
他把本该用来推导公式、研究理论的“屠龙之力”,用在了“查字典”上,并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直到“汤川秀树”的名字出现。

汤川秀树是谁?
他是日本人,是物理学家,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最关键的是,1949年,汤川秀树正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

他就在杨振宁的身边!

这个“棒喝”才是最狠的:
一个同辈,一个就在你身边的“同行”,刚刚登上了你这个领域的最高峰。
而你呢?
你在干嘛?
你在为“拼多多”通宵查字典。


3. 觉醒与“及时止损”

这就是大师与凡人的区别。

@范家人: 胡适留学日记记载说他很发奋想有一番作为,但老是沉迷于打麻将,就下决心戒掉,可在第二天还是去打麻将……

@明明如月: 大师就是大师及时止损,我明知道拼夕夕让不停拉人助力砍价也没得到五十块[捂脸]还去玩

我们凡人,是“明知故犯”,是“明日复明日”。
而杨振宁,被“同辈的成就”猛然撞醒,瞬间完成了“及时止损”。

那只叫“5万美金”的兔子,他不追了。
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战场”在哪里。

8年后,1957年。
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也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他没有辜负1949年那个凌晨的自问。

我们当然不是杨振宁。
但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有自己的“5万美金填字游戏”。
它可能是“拼多多”,可能是“打麻将”,也可能是那些消耗我们精力、让我们偏离主航道,但又看起来很诱人的“野兔”。

这个故事,就是想提醒我们:
别在“填字游戏”里陷得太深。

记得时不时抬起头,看看“汤川秀树”们的头条。
然后,也问自己一句:

你现在在干嘛?”

关于作者: 苏江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